炉关寻觅记
一、历史背景简介
清末川边多事,朝廷派赵尔丰任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康巴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之举,奏请鼓铸三二藏元:“窃查西藏币制,始于乾隆五十九年…自光绪初年,英人由印度铸造三二银元,名曰卢比,行销西藏…去年臣与前督锡良由川省造币厂仿照卢比,铸三二银元,定名藏元,一百万元运销关外,以为抵制,商民乐用,…挽回利权,不使外溢。”清廷批示:“着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铸藏洋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赵尔丰经略川边,战事乃频,军事行政费用大增。康定以西藏区习用银钱,为保证大量军政人员经费供给,铸当地藏民习用之三二藏元势在必行。这是后话。
康定(古称打箭炉)有史以来以茶马贸易为中心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逐渐成为川边经贸和政治中心。随着以茶马为中心藏汉贸易的发展,对银洋的需求更为迫切。以银锭和碎银称重和成色识别不便,使含银量和形制统一的印度卢比乘虚而入。有识之士认识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印度卢比的经济掠夺,急需一种适应康巴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又为当地乐于使用的银铸币。
由于印度卢比来势汹汹,朝野虽然认识到“利归外洋,漏厄无底”,光绪末年朝廷羸弱不堪,几乎束手无策。打箭炉直隶厅同知刘廷恕充分认识到“印币亡边”的迫切性,于光绪二十七年左右(公元1901年左右),多次恳请川督奎俊仿卢比形制自铸银元。经川督默允,铸造正面有汉文“炉关”,背面有藏文,以花纹围绕的银币。是为藏洋的前身。详见孙振义先生“四川卢比在中国银铸币中的历史地位”(即将出版的《形制地方钱币——她的历史,我的故事》)。
提起炉关币,必涉及一地一人 :打箭炉;刘廷恕。
打箭炉:即今之四川康定,甘孜州首府,一曲康定情歌名扬天下。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泸定桥落成时,康熙皇帝亲自撰写了一篇《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碑中“打箭炉未详所始,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故名”。
刘廷恕:在炉城同知任上做了些造福一方的业绩,如修建泸定磨西水堰、主持开凿大岗山栈道、开采打箭炉灯盏岩金矿、筹资重修打箭炉城楼等。为打箭炉地区民族团结、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后因凤全事件以及与川都锡良治边策略相左,于光绪三十二年四月被锡良参奏,遂被朝廷免职。
二、炉关币啥样
提起炉关,凡收藏四川卢比(四川藏洋)泉友无不知晓,名气之大在川藏钱币圈名列前茅,概因四川卢比始祖也。下图即为炉关的模样,看起来貌不惊人,但内涵颇深。因为打制币,规范性略差。
肖怀远先生《西藏地方货币史》一书上,将此币正面文字称之为“炉关锲”。施嘉干先生《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一书对此币的介绍是:“炉关交铸、足银,此币系铸为西藏海关纳税所用。炉关当为今之康定(即打箭炉),币系仅见之品”。
2013年8月香港SPINK罗德斯藏币专场拍卖,有两枚炉关上拍,即lot319、320,其中lot320炉关PCGS评级AU50,是目前炉关最高分数。其后在拍卖会上偶有出现。
尹正民先生解读币面文字:正面应是“炉关交铸 足”,其文字表述方式与中国银锭的铸造习惯有关,大型银锭上常有单独的“足”字戳记以表明是“足银”,所以这个“足”字铸在傍边。背面是藏文,藏文有几处错误,而且没有按照藏族顺时钟方向的书写习惯书写。环内文字为“三钱二分”(从3点钟处反时针阅读),中间的是“饷银”。详见尹正民老师《中国西藏钱币目录》(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