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质,重:54.26克,含底座高15厘米,宽11厘米,背“已,方九霞,新记,天,足赤,千”银楼戳记,章面为宣统元年南洋劝业会奖牌图案,双龙环绕配以劝业会主楼及现场盛景,章体顶部为“谦顺安”三字招牌字号,纯金打造,为“谦顺安”号获得南洋劝业会奏奖后镇店纪念之用。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江苏巡抚陈启泰联名上奏《筹办南洋劝业会折》,倡议在江宁城创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1909年(宣统元年),清廷下谕批准以官商合办形式举办南洋劝业会,由新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人骏担任会长,之后又在南京设劝业会事务所,具体负责筹办运作。开办费用初定白银50万两,由江苏省官商各半分筹,后追加至100万两。1910年,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历时达半年,成功吸引全国二十二个行省及美、英、日、德、东南亚等诸国设馆参展,展品约达百万件,计有中外宾客三十余万人前往参观,被称之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此次展会还在参会的百万件展品中,评选出各类别奖项,并颁发了多种形式的奖章。拍品即为当时的褒奖铜章,留存至今已少见。
《南洋劝业会审查给奖清册》、《南洋劝业会纪念册第一辑》中得奖名册可查—奏奖(一等奖)陆拾陆名(66名);超等奖(二等奖)贰百拾肆名(214名);优等奖(三等奖)肆百贰拾陆名(426名);金牌奖(四等奖)壹千贰百拾捌名(1218名);银牌奖(五等奖)叁千叁百肆拾伍名(3345名);总给奖(五大项)伍千贰佰陆拾玖名(5269名)。
其中奏奖(一等奖)陆拾陆名(66名),包括教育类:风琴(北京,众和风琴公司,王肇桓)一等,各种标本、彝器(江苏上海,科学彝器馆)一等,各种图书印刷模板(江苏上海,中国图书公司)一等,洋灰火砖、花砖(直隶,启新洋灰公司)一等,各种皮革(直隶,北洋硝皮厂)一等,各色玻璃器具(江苏宿迁,耀徐玻璃公司)一等各种皮革(江苏上海,龙华制革厂)一等各种皮革(江苏上海,巩华制革厂)一等,平面玻璃及玻璃器、火砖(山东,博山玻璃公司)一等,各种皮革(湖北,利华制革厂)一等,等皆有据可查。
茶叶类一等:甯州贡品乌龙茶(上海,谦顺安)所获。
“谦顺安”号由上海著名茶叶大王唐翘卿创立,唐翘卿(1841年—1925年),族名高亮,字国泰。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人,近代上海著名茶叶商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唐翘卿在九江自设“谦顺安”茶栈,接着,在汉口与上海设立分号。
翌年,上海茶业公司成立时,他与唐廷枢,徐润均为该行董事。除茶业外,唐翘卿还投资于仁济和保险公司,池州煤矿及上海地产业与香港金融业。唐翘卿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是上海广肇公所(广东商民在上海设立的同乡会馆)的创办人和会董;参与唐廷枢、徐润等建立仁济医院、普育善堂、辅元堂等慈善机构;资助上海格致书院及英华书馆。在家乡,创办翘卿家塾,发展教育;创议并集资购买“都益号”小火轮,航行于香港、唐家与上栅间,改善交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商为垄断国际茶叶市场,将其控制的南亚“西冷红茶”倾销中国,企图扼杀中国传统的制茶工业。民国八年(1919年),由唐翘卿出面,将分散经营的茶栈合并,成立了规模宏大的“华茶有限公司”,由其子唐季珊出任总经理。华茶公司向国外引进新式制茶机器,改进包装与焙制方法,积极培育推广良种,增加新的规格与茶叶品种,中国的制茶业不仅在国内击退英商的进攻,并远销海外,几乎垄断美洲市场。
精美琥珀木树叶摆件,油性十足,寓意“千秋大业”,是民宿,茶空间侘寂风装修摆放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