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为旭日图案,象征毗湿奴,毗湿奴曾召唤马特斯亚拯救旭日之神韦瓦斯瓦塔,让太阳重新升起。
背面中央为Srivatsa风格神庙,上方有日月符号。Srivatsa 的译为“斯里的挚爱”,即拉克希米女神。此标记位于毗湿奴胸前,同样也是拉克希米女神居住的地方。时至今日缅甸若开邦的邦旗还使用这一图案。 神庙的左侧为万字符,代表毗湿奴的肚脐,从这里生出了梵天。右侧为象征湿婆的双头鼓(Damaru)。
骠国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骠人在上缅甸建立的一系列城邦的统称。相传公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汉书》称谌离。
魏晋时期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均载骠国之名,有“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记载。另有剽、僄、缥、漂越等异译。《大唐西域记》也对骠人城邦室利差呾罗王国有所记载。另《新唐书》中还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
8世纪时,骠国疆土北至南诏(今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带),东至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地带),西至东天竺(今印度阿萨姆邦等地),拥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共计9个城镇、18个属国、298个部落。唐大和六年(832年),骠国败于南诏,自此衰落,而被缅族建立的蒲甘王国取代,其属国部落民族也逐渐退入山区,被缅人边缘化。
无论大小多少,一律发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