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雅典娜,周围希腊铭文BAΣIΛEΩΣ / ΣΩTHPOΣ / MENANΔPOY
背面雅典娜站像,手持盾牌,周围佉卢文Maharajasa / tratarasa / Menamdrasa
译做“国王 救世主 米南德”
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有时在中文学术界直接简称印希王国。
于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间,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诸多国家,起源于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后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印度部分与王国分裂,建立许多松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国,并统称希腊-印度王国。疆域横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罗、今日的锡亚尔科特和查萨达 (Pushkalavati) 皆为当时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腊王国历任30多位希腊化君主,并且经常相互交战。
德米特里乌斯二世之子,攸克拉提底斯一世副王。印度--希腊王朝最著名的君王之一。中国史书上称弥南王。他大力推崇佛教,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贵霜王朝的伽腻色伽一世并称为佛教的三大护法王。
米南德一世 "救世主" ,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约为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30年间统治印度-希腊王国,亦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个印度-希腊君主皈依佛教,他的版图包括巴克特里亚王国西部(约当代的卡比萨、潘杰希尔)至印度北部(喜马偕尔)和旁遮普,而锡亚尔科特(Sagala)可能是他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