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印刷厂家纷纷迁往香港。中华邮政总局先后委托中华书局香港印刷厂等厂印刷孙中山像邮票。
由于时局动荡,邮政当局几易印刷厂家,所用印版有时局部修改,由此在不同印刷批次的邮票图案和齿孔度数上都出现了差异。
香港中华书局印刷邮票从1938年10月开始,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为止。香港中华版孙中山像邮票分为一版(1938年11月11日发行)、二版(1939年3月发行)(售品这一版)、三版(1941年8月16日发行)。
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有部分未打齿孔及未涂胶的孙中山像邮票废品当废纸流出印刷厂,据说是流到广东南海县某地,被邮商发现后通收回来,数量很大,但后来又因故全部销毁,故实际存世量变得不多。
在这些流出的孙中山像邮票中,大部分为中华二版5元无齿票(售品,是否为流出废品,待研究)。
这种5元无齿票印刷全张为6格(5X10X6),邮局全张为50枚(5X10),无背胶。整版票的中文版铭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雕刻印刷”,位于全张票第5、6号票的正上方(见图四,邮局全张,上面的黑色框位置);整版票的英文版铭为"ENGRAVED&PRINTED BYCHUNG HWA BOOK CO,LTD”,位于全张票第45、46号票的正下方(见图四邮局全张,下面的黑色框位置)。
这种中华二版5元无齿票变体种类多,最大的特点就是套色移位,中心头像:上移位、下移位、左移位、右移位、左上移位、左下移位、右上移位(售品)、右下移位。
虽然无齿票套色移位变体种类多,但实际上在邮市中不常见,特别是大幅度的移位更是稀少。
图五是老赵家一个变体的成交价格,供参考。
变体原因是印刷该邮票是先印边框而后印头像,故出现“头像移位变体”。
民国时期邮票印制还是很严格的,包括加盖票的管理,但是这套邮票因为战争时局关系出了漏洞,导致变体多见,所以这种情况在民国票中类似情况并不多见。
也有邮友说这个邮票是日军入侵香港,从废品堆里流出大量,曾经被人拿去包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邮票就记录了那个时代!值得收藏!
错变体 —— 中国,齿孔大移位,普东2,5000元全新,邮票齿孔左右移位 (店内编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