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分福耳本不多见,这个1、2、5分右上角福耳小全套也是社主费了半天劲搜集起来的,另外一个在售的左下角福耳,就怎么也集不齐了,留了一个遗憾。
类似的“福耳”,邮票上也有,凤毛麟角,即便现世的也是假多真少,曾经看见过某拍卖网站(名字略)拍卖过,一枚老纪特的古代文学家小型张的“福耳”拍卖,裸票,未装盒,有网友评论说这个成本高,要两张小型张才能做出来,只是说个事,不置可否。售品是评级公司评过,虽说名气不如PMG、ASG等公司,却也可以证明为真。评级纸币,一定要买带EPQ后缀的,这个可以百度查一下,评级的标准及说明就不展开了,您以后买其他藏品可以留意一下。
不论评级公司大小,人家有专门仪器,有专家,一般的粘合作假,通过仪器,大多数能检测出来,一般的集邮爱好者,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仅凭肉眼很难看出真假。
手下有一组香港、澳门近些年的“福耳”小型张,按照“人为变造”小型张买来当样品研究的,某评级公司看过,说有“胶”的痕迹,不予评级,回头当作样本售卖,以增加各位邮友邮识。
“福耳”的来历:
福耳的本来涵义是相术用语,是指耳垂分离、硕大而饱满,拥有这样耳朵的人比较有福气。
纸币在印制过程中,由于边角折叠,在裁切成品后形成折角。折叠部分伸展后,纸币的边角出现超出正常纸币尺寸的多余部分,业界形象地称之为“福耳”。
纸币的印制一般可分为设计版面、制版、印刷、整理等工序。在设计版面、制版阶段出现错误经后续工序印制出来的钱币,叫“错版币”;在印刷、整理工序出现错误印制出来的钱币,叫“错体币”。
福耳非设计版面、制版工序产生的错误,所以不能叫“错版币”,属于“错体币”。
福耳是在印刷、整理工序中产生的。印刷纸张既可能在初始进纸输送过程中,由于吹风、输纸带、压纸带、拉规等调节不均匀合理,造成纸张折角;也可能在多色印刷输纸过程中由于机械原因造成纸张折角;还可能在整理过程(裁切)由于齐纸造成的折角。
1. 初始进纸输送过程中造成折角形成的福耳,折叠内的部分未印上图案,展开后呈空白(俗称没有底纹);
2.在多色印刷输纸过程中造成折角出现的福耳,折叠内的部分印上了一至三色的图案,展开后可见底纹;
3.在裁切过程中,由于齐纸造成的折角,折叠内的部分印上了全部图案,展开后可见图案与主图案是一体的,折叠起来后,折叠部分的图案与主图案不匹配。
4.在多色印刷输纸过程和整理过程造成折角出现的福耳,在折角部分必定出现“十”字定位线;而初始进纸造成折角的福耳,则无“十”字定位线。售品属于这一类型,红色定位线清晰可见。
一张人民币经过设计纸币图——制作雕版——制作印版——多色胶版印刷——凹凸版印刷——打号码——检查大长——裁切单张——检查单张——统计数量——包装成箱——入库等多道工序。
可以说,一张福耳在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后进入流通领域的几率是微乎极微的!据不完全统计,出现一张福耳的几率在千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之间。
错变体——四版人民币,1、2分左下角福耳,中乾评级68EPQ (店内编号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