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孙中山像背布图壹圆合金样币一枚,镍质,美国费城造币厂试铸,未发行,存世罕见;样币压铸精 美,高边郭,厚片型,外圈云雷纹饰深刻清晰,底版平整细腻,底版为PROOF镜面,光泽靓丽,保存状态极佳,PCGS SP64,评级编号:29814093
1934年6月美国白银国有化政策,导致全球银价由前一年的平均每盎斯四角三分美元大涨至五角四分美元,使我 国银圆大量外流,通货紧缩,外汇减少,造成金融危机,因此改行管理通货制的法币政策,废除了银本位,促成了船 洋的停产。国际银价稍后回落,均价由1935年的每盎斯五角八分美元降至1936年的四角五分美元。在以纸钞取代银币 的同时,也策划银圆的减色、减重方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5月,中美两国为各自利益签下《中美货币协议》。中方售银换取外汇及美方贷款,充 作法币准备金之用;美国向华购银稳定白银市场价格,要求中国仍使用银圆并由美方造币厂制作、放宽用银限制以支 撑白银的需求,美方主要目的是以此“护盘”手法获得其国内白银派议员在政治上的支持。由于国人用银已久,故实施法币政策之初,为免人心浮动,中央银行尚无意完全禁用银圆,计画以缩小尺寸、减轻重量及降低成色来防止私毁偷运出口。此举一方面出于配合美方应付国内政客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预作准备金以防推动纸币取代银币期间遭受阻力时的不时之需。然此计画受中美货币谈判的影响而搁置,随着法币政策的成功、金融情况的好转及抗战爆发,我方乃顺势全面停用银圆,将白银出售换取资金以充实国库,应付战时经济。笔者认为当
时时局动荡,银价剧烈波动,中国深受其害,法币政策使银价与汇价脱钩,若银圆恢复流通反而妨碍法币的推行。此为未雨绸缪及求得稳定之计,中美两国各取所需,非若乾学者谓此举全为虚晃一枪的说法。这段时期所规划的减重降色银圆,正面均为孙中山侧面肖像,年份有“民国二十五年”及“民国二十六年”两 种;背面则有古布图及帆船,部分版式亦曾以铜、镍等材质试打。改成古布图案设计的目的是财政部计划发行减重、 降色银币时与标准船洋区分用。前上海中央造币厂的模具皆委托美国费城造币厂制作,“二十五年”布图壹圆银币镍 样乃美国费城造币厂试制的样币。—摘自孙浩编著《百年银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页153。
其余参阅:耿爱德著《中国币图说汇考》第203页
施嘉干著《中国近代铸币汇考》第140页
林国明著《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目录》第62页
周沁园 沈雪明著《中国机制银圆目录》第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