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么个标题做了售品介绍的开头,主要是一看见这个封,就想起了五组三国邮票的不连贯,想起了其中的纠纷,十分感慨。
80年代中期,邮票发行局制定了几大系列邮票的发行计划,如《五岳名山》、《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并引入竞争机制和约请编外画家进行创作,大大拓宽了邮票的设计空间,陈全胜正是此时走进了邮人的视野。其时,陈全胜是山东的一名画家,擅长国画人物,在重彩画、连环画、插图的创作上均有独到之处。1986年他应邀参与了《三国演义》邮票的创作,他与《三国演义》邮票的恩怨故事也由此拉开。
经过陈全胜一年多的艰辛创作和多番修改,1988年《三国演义》第一组邮票通过审核,正式面世。由于这套邮票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及其新鲜的表现手法,让人眼前一亮,大受欢迎,获得了空前成功。这个第一组邮票很成功,陈全胜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夺得了《三国演义》整个系列的优先创作权,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着重说说售品的这个第二组。
《三国演义》第二组要表现的是诸葛亮出山等事件。陈全胜带着邮票发行局的任务,先后到了南阳和襄樊,考察了该组邮票的选题。襄樊、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由此开始。陈全胜通过实地考证,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樊而非南阳,在选题上他拟定了两枚邮票,《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其中《隆中对》设置为小型张,因为他觉得“隆中对”影响了以后整个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意义甚大。陈全胜带着考察成果回邮票发行局汇报,邮票发行局领导首肯了陈全胜的选题。
1989年春,陈全胜携《隆中对》小型张画稿送审,由邮票总设计师邵柏林亲审此稿。邵先生对画稿提出了不少中肯意见,于是陈全胜又投入到紧张的改稿任务之中。事隔几月之后,《隆中对》小型张画稿被通过。也正是在这前前后后,襄樊、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讼白热化,一直发展到《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中“隆中对”小型张首发式地点之争。这一争讼使邮票发行局左右为难,最终以原先计划中没有《隆中对》小型张为由,撤消了《隆中对》的发行计划。就这样,《隆中对》小型张胎死腹中,最终没能面世,给邮人留下一个遗憾,因此只有售品这个四枚一套邮票。这也使陈全胜退出了后续的创作。
邮票发行局在第三组的时候更换设计者,由另一个画家戴宏海接手。
1992年《三国演义》第三组一套四枚如期推出,在风格上这套邮票与前面两套保持着大体的统一。
1994年《三国演义》第四组一套四枚加一枚小型张问世,设计者还是戴宏海。小型张《赤壁鏖金》,表现的是火烧赤壁的宏大战争场面,气势如虹,意境辽阔。
1998年《三国演义》最后一组发行完毕,同时也示意历时10年的《三国演义》系列发行尘埃落定。这组也有一枚小型张:《空城计》,表现的是诸葛亮的机智与从容,让我们不禁怀念起他当初出山时的羽扇纶巾——那就是未发行的《隆中对》。
有故事的邮票 —— 英国1971年罢工邮件 (店内编号9)